close






汶川地震發生的原因
大得來說就是印度洋版快和亞歐版快碰撞積壓。



從大的方面來說,汶川處於中國一個大地震帶——南北地震帶上。

  中國地震局的專傢認為,因為中國東部和西部的地質分佈、地殼厚度、地殼運動速度差別很大,而這次地震發生在東部和西部變化差別最大的這個帶上,即南北地震帶——包括從寧夏經甘肅東部、四川西部直至雲南,都為地震密集帶。

  宏觀的解釋是,“印度洋板塊由南向北碰撞歐亞板塊,碰撞的地區拱起青藏高原。”中國科技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院倪四道教授對南方周末記者分析說,“青藏高原在隆升的同時,也同時向東北方向移動,擠壓四川盆地向東北走滑,而汶川地震就發生在青藏高原的東南上。”

  倪四道說,這次地震具體的發生機制是擠壓,“一開始主要是擠壓,到地震快結束時可能還有走滑的能量釋放。”倪四道說,這次汶川地震發生在青藏高原的東南邊緣、川西龍門山的中心,位於汶川-茂汶大斷裂帶上。

  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二七說,四川盆地是一個相對穩定的地塊。從歷史記錄來看,盡管龍門山主體沒有發生過大地震,但它北邊的松潘在上個世紀初曾經發生過強震。因此,雖然龍門山地區看上去構造活動性不強,但是可能是處在應力的蓄積過程中,蓄積到瞭一定程度,地殼就會破裂,從而發生地震。

  不過王二七也說,目前我們對這一地震發生的機制還不清楚,不知道是由地殼的擠壓、伸展還是水平走滑造成的。

  而從小的方面說,汶川又在四川龍門山地震帶上。龍門山是新的西藏隆起板塊和原來的老的雲南、四川板塊交錯的地方,從這個角度講,這個地方是個地震多發區。

  根據1999年9月中國地震局監測預報司預報管理處整編的《中國強地震目錄》,四川地區共有18次7級以上地震,其中1800年以來發生過8次7級以上地震。1973在四川的爐霍發生瞭7.6級地震,之後三年發生瞭四川松潘——平武7.2級地震。

  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陳學忠研究員曾在2002年對四川省7級以上地震危險性做過分析:“四川地區很長時間內沒有發生強烈地震瞭,用業內的話說叫缺震,就是強震缺失,按照歷史的經驗,缺的時間越長,將來發生(強震)的可能性越大。這是一種定性的估計”。

  這種背景下,陳學忠研究瞭四川地區的地震危險性,發現從歷史經驗性上看,以前四川地區7級以上強震發生之前幾年,周圍都有一個接近8級左右的大震發生,根據這種現象,然後往後推,昆侖山2001年已經發生瞭8.1級地震,如果這種規律延續的話,幾年之後四川地區就會發生這種地震。

參考資料:http://news.sina.com.cn/c/2008-05-14/224115539771.shtml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地震知識+ 的頭像
    地震知識+

    地震知識+

    地震知識+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